行业新闻

《电力情报分析》2021年第1期精选

时间: 2024-04-18 00:52:34 |   作者: 行业新闻

  2.“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接入受端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通过鉴定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调度运行管理系统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浙大毕业生完成脑机接口15000小时人体植入实验,称推进速度远超马斯克Neuralink

  2020年12月26日,国网江苏电力牵头的“电网潮流灵活控制核心装备研发及工程应用”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鉴定。该项目攻克了电网潮流灵活控制系列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潮流灵活控制成套装备,实现工程应用和推广。研发了世界首套模块化多电平换流技术的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成套装备,并在南京、苏州、上海、天津等地实现工程应用,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实现了正常工况下线路潮流精准控制和故障状态下功率紧急控制,提升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取得授权发明专利81项(含国际专利12项)、编制和发布IEC/IEEE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2项,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发表SCI/EI论文87篇。(摘编自国网江苏电科院网站)

  2.“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接入受端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通过鉴定

  2020年12月27日,由江苏电科院牵头的“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接入受端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的鉴定。鉴定委员会对项目给予整体国际领先的评价。电科院副院长李群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

  该项目针对海上风电单机/场站容量大、不具备系统频率支撑能力,集电及送出线路长、汇流集中接入对受端电网无功影响大,机场网电压协同控制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精准快速的频率主动支撑控制新技术,首创了风储一体化海上风机,提出了海上风电并网设计优化与无功电压控制技术,研发了海上风电“机-场-网”协同控制系统,并开展了海上风电场-风电场群-受端电网多场景应用。项目成果成功在十余家单位得到推广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摘编自国网江苏电科院网站)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调度运行管理系统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2020年12月25日,由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调度运行管理系统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水环境监测中心建设项目主要包含中心实验室建设等内容。项目建成后满足了水质数据的人工分析需求,通过分析参数的丰富和与自动监测数据的比对,可逐步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同时在自动监测站故障情况下,可紧急启动人工监测,保证了水质数据完整性。水环境监测中心实验室作为自动监测站的对比手段,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将大幅度的提高南水北调东线山东干线有限责任公司水质监测分析及应急监测能力,对于保障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一江清水向北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摘编自南瑞集团网站)

  2021年1月,国内首条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型式试验成功,标志着深圳即将建成全球首个应用于高负荷密度供电区域的超导电缆示范工程。

  高温超导输电是指在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的接近零下200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下,利用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使电力传输介质接近于零电阻,电能传输损耗接近于零,以此来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大容量输电。一根10千伏三相同轴高温交流超导电缆,具备相当于一根常规110千伏电缆的电量输送能力。

  该项目研发并使用国产大冷量GM制冷机,为超导电缆在“高温”零下200摄氏度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液氮环境。同时,还采用国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研制国产化超导电缆生产线%国产化。(摘编自新华网)

  2021年1月4日,全国首座改进型单母分段接线方式HGIS变电站在内蒙古兴安盟正式建成投产。

  该变电站由国家蒙东电力牵头,220千伏电气接线创新采用了“改进型单母线分段接线”的方式。该接线方式能实现电源和负荷的灵活分配,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倒闸操作,有效优化接线型式。此外,该站建筑物外墙采用纤维水泥复合板和保温龙骨腹板开孔技术,能有效应对蒙东地区严寒天气。该站还在220千伏、66千伏配电装置区各设置1个Ⅱ型预制舱,实现了把变压器装在“罐子”里的操作,集成优化的设计极大的减少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所需成本,同时为检修维护提供便捷条件,也为设备一键顺控操作提供便利。“赛艇”型HGIS设备、66千伏的紧凑型HGIS设备均为蒙东地区首次采用的设备。(摘编自搜狐网)

  2020年12月23日,世界首个通过储能实现9F级重型燃气轮机黑启动项目,在中电投珠海横琴热电有限公司一次性黑启动成功,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黑启动”是指在重大电力系统故障或全系统停电时,在没有电网支撑的情况下重启无自启动能力的发电机组,逐渐扩大恢复范围,最终恢复总系统的供电。黑启动的核心在于储能系统的控制,针对黑启动过程中数十个储能单元的电压源方式运行稳定性及同期控制等问题,南瑞继保采用系统阻抗自主匹配等技术,在国内实现44台储能变流器虚拟同步机(VSG)离网模式并联运行,功率均衡偏差0.5%,大幅度的提高系统带负荷及抗冲击能力;采用频率电压多层次稳定控制、主动实时同期控制等核心技术,实现精准同期,大幅减小同期合闸冲击。(摘编自搜狐网)

  2020年12月31日,常州市天宁区郑陆工业园5兆瓦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项目成功并网发电。

  该项目采用了光伏+农作物种植“农光互补”模式,项目预计年发电量680万千瓦时,所发电量就近在110千伏武澄变电所供电区域内直接进行市场化交易。(增加)分布式发电就近利用清洁能源资源,能源生产和消费就近完成,能源利用率高,代表了能源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形态。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2017年印发《关于开展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试点的通知》,首次同意“隔墙售电”试点落地,天宁区郑陆工业园于2019年成功申报并入围国家首批26家试点名单,在国家全部试点项目中率先建成并网发电。(摘编自扬子晚报网)

  2021年1月6日,国网信通股份继远软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量子覆冰在线监测系统原型机在国家电网公司湖南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完成线路覆冰测试。

  输电线路覆冰可造成导线断裂、杆塔开裂、倾斜并产生变形等事故,目前架空线路覆冰监测方法主要是人工巡检和传感器巡检两种,人工巡检效率低、效果差,传感器巡检设施安装复杂、成本高且可靠性一般。该原型机首次使用光量子精测理论对光缆覆冰状态进行监测,将量子精测技术应用于输电线路环境监视测定,其偏振态频率变化能够反映出光缆震动频率变化的原理,实现了对覆冰架空导线的无人化、实时化、低成本监测,并适时告警。(摘编自搜狐网)

  2021年1月19日,由南方电网公司首艘自主建造的海底电缆综合运维船“南电监查01”在海付使用。

  船舶配置DP1动力定位系统和水下遥控机器人等全自动化设备,船舶可续航距离1 000海里,自持能力30天。此船是针对琼州海峡高洋流、横向流、低能见度的复杂作业环境进行定向开发的,研发配备了海上宽带自动跟踪天线系统,作业全程自动跟踪两侧海缆终端站定向发射信号,实时回传海缆应急处置和检测作业的各项数据,实现海缆保护数据、指挥指令实时传达交流。海缆运维船所配套搭载水下机器人系统是电力行业首个搭载检声学、光学、电磁检测设备做海底电缆检测的机器人,可实现海缆路由和埋深带电检测。(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21年1月16日,我国东北地区首个城区全户内500千伏智能无人值守变电站——盛京变电站建成投运。该变电站安装2组150万千伏安大容量变压器,新建500千伏进线回,是具备智能调节、自动控制、在线监测、远程操作、故障智能预警等功能的智能化变电站。该变电站的投运将提升沈阳东部供电能力200万千瓦,沈阳继北京、上海、杭州之后成为拥有第四座市中心全户内500千伏智能变电站的城市。(摘编自电网头条APP)

  2020年12月30日,世界首个新能源远距离输送大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以下简称“青海—河南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青海—河南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线千米,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标称电压±800千伏,输送容量800万千瓦。工程创新升级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成功研制了国产化特高压直流穿墙套管及换流变阀侧套管,首次进行新能源多机群与直流系统协同设计与控制,大幅度提高了输电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可靠性和过负荷能力,使得大规模新能源安全接入、通过特高压直流通道远距离外送、依托全国大电网/大市场消纳成为可能,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具备极其重大示范意义。(摘编自国网公司网站)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国电建承建的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全面投入运行。

  工程首次攻克“一址双坝”建设难关,在原丰满水电站大坝下游120米处新建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新建大坝坝长1068米,最大坝高94.5米。新建6台单机2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保留原三期工程两台14万千瓦的机组,电站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大坝原任务和功能保持不变,维护了吉林雾凇和松花湖的景观,成功实现了恢复江河流域生态环保问题的新方法,打造了一座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大坝和技术先进的水电站,为世界水电站病险坝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摘编自科技日报网站)

  2021年1月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相关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经过两年多稳定性、安全性测试,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基于“不可分割”、“不可克隆”等量子特性,量子通信被称为“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在多领域具有应用前景。星地量子通信网的建成,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网”奠定科学技术基础,也为相对论、引力波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天地实验室”。(摘编自新华网)

  2.浙大毕业生完成脑机接口15000小时人体植入实验,称推进速度远超马斯克Neuralink

  近日,浙江大学毕业生杨知所在的研究团队研发了新一代生物电神经接口技术平台。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神经工程杂志》上。

  该技术平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植入式束内微电极,神经芯片组,和人工智能解码器。就是研究人员首先是根据截肢残疾人的情况确定电极数量,目标神经,和手术方案。通过超低噪声的神经芯片组来记录极微弱的神经电图。然后由AI模型通过循环神经网络来解码神经电图,从而掌握受试者的想法。该平台理论上通过外周神经通路在人的思想与机器之间建立新的信息管道,比如让残疾人控制一个假肢。(摘编自MIT科技评论中文网)

  近日,由多家日本企业组成的新一代氢能链技术探讨研究合作组(AHEAD)实现了全球首次远洋氢气运输,从文莱向日本运输了第一批氢气,将用于燃气涡轮机发电。

  相关研究团队表示,通过在川崎市沿海的东亚石油株式会社京滨炼油厂开始供应从甲基环己烷(MCH)中分离出来的氢气,为水江发电厂的燃气涡轮机提供燃料。该团队计划将国际氢供应链商业化,包括从文莱生产甲基环己烷、经由远洋运输至日本、再在日本甲基环己烷中分离氢气,并将这种从国外运输来的氢气作为发电燃料。按照计划,AHEAD的氢能运输能力在满负荷运行时可达210吨/年,经由ISO罐式集装箱利用集装箱船和卡车运输。在要求温室气体减排的大环境下,氢能作为新一代绿色能源备受瞩目。(摘编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