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官网平台首页登录网址

绍兴古城消防安全保障方案(试行)

时间: 2024-02-27 09:06:48 |   作者: 半岛全站官网平台首页登录网址

  第一条为保障和提升绍兴古城消防安全,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消防条例》《浙江省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等法律和法规和《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规定,结合绍兴古城实际,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是国家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绍兴古城的消防安全保障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因地制宜、科学提升”的原则,正确地处理消防安全保障与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升建筑及区域消防安全水平。

  在保持绍兴古城特有的传统风貌、街巷肌理、结构关系、空间尺度等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古城内建筑的相关修缮、整治、建设和运营应符合有关防火要求。涉及文物建筑的,应服从文物建筑相关规定。

  第三条本方案所称的“绍兴古城”(以下简称“古城”),是指越王勾践建城以来各个时期不断演进形成的历史城区,其范围为绍兴市越城区环城河外侧河沿以内的区域。

  本方案所称的“街区”,是指古城内越子城、八字桥、书圣故里(蕺山街)、鲁迅故里、阳明故里(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团箕巷等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

  第四条古城应根据保护利用和发展实际,积极采用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推进智慧消防和未来社区建设,提升消防安全水平。

  第五条古城的消防安全工作,由越城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区消防救援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管理,各街区属地街道具体负责实施。市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消防工作。

  第六条涉及古城公共消防安全提升的项目建设、服务保障费用,由绍兴古城保护基金保障。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和法规,定期组织并且开展消防安全分析评估,掌握街区消防安全状况;

  (二)督促区域内单位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完整并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四)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安全明显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对区域性重大隐患提请上级政府挂牌督办或综合治理;

  第八条属地街道应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实施日常消防安全工作。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消防安全专业相关知识和管理能力。

  第九条属地街道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消防车通道、涉及公共消防安全的设施应实行统一管理,各经营主体、使用单位应对其经营、使用和管理范围内的建筑消防设施、灭火和逃生器材履行管理职责。

  第十条街区所在社区应制定防火安全公约,进行防火安全检查,组织并且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街区内居民、经营业主及其他活动人员应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和安全准则规范,确保经营、生活场所的消防安全。

  第十二条应严格按照《绍兴古城消防专项规划》要求,落实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救援通道、消防装备等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古城消防安全防控水平。

  第十三条在对街区进行保护利用时,应科学处理防火间距和防火分隔,通过设置防火分隔区的方式,避免火灾蔓延。防火分隔区宜根据地形特点,采用既有的防火墙、道路、水系、广场、绿地等措施划分。不足以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其它增强措施。

  木结构建筑连片建造、整体疏散困难的区域,应通过设置疏散缓冲区、防火隔离带的方式提升消防安全。防火隔离带的宽度不应小于6米。

  第十四条街区应针对风貌保护与改造利用的需求,结合空间布局特点及建筑防火特征,因地制宜地开展消防保障工作,并在公共区域落实以下消防安全保障措施:

  (一)应充分的利用古城天然水系水源,在消防车能到达的区域修建消防车取水口,消防车取水口之间的间距不宜大于120米,并设置确保消防车在枯水位取水的技术措施。

  设有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非局部应用系统)的街区应具备可靠的消防水源。消防水源可采用市政给水、消防水池或天然水源,并应满足相应技术标准要求。

  街区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向室外消火栓环状管网输水的进水管不应少于2条。室外消火栓设置间距不应大于60米,保护半径不应大于80米。未设置室内消火栓的文物建筑周边,室外消火栓设置半径不应大于50米。

  (二)街区内设置具有消防联动功能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应设置消防控制室。消防控制室宜毗邻消防车通道。设置在既有建筑内部时,应设置在首层靠外墙部位,并采用能抗住火焰的极限不低于2.00小时的防火隔墙和1.50小时的楼板与别的部位分隔。消防控制室应设置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

  (三)街区应沿人员室外疏散通道设置应急导向标识系统,在街区主要出入口附近或街区中行人要选择行进方向的主要路口附近设置街区导向图。

  (四)街区应按安全技术规程设置电气设施,严格执行电气安装规程。电气线路应穿金属管敷设。

  第十五条街区应保持建筑物的原有风貌及结构的整体性,不得随意改变相邻建筑之间的防火分隔或减小防火间距,不得随意在建筑外墙上开设门窗、洞口,不得随意减少、占用消防车通道和人员疏散通道,建筑物的外墙装修装饰、建筑屋面使用以及广告牌的设置不得影响防火、逃生和灭火救援。

  第十六条严禁在街区范围内设置生产、储存、使用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和经营易燃易爆物品的商店,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第十七条应合理设置电动车辆停放、充电场所,宜采用智能充电设施。禁止在建筑物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间等影响消防通道畅通的区域停放电动车辆。

  第十八条街区核心保护范围整体或局部开发利用时,建筑设计企业应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编制具体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采取防火加强技术措施,提升消防安全水平和救援保障能力。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由属地政府组织专家论证,论证通过后可作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依据。

  第十九条古城内按基本建设程序实施的新建建筑,应根据现行法律和法规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古城内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不含)以下的单体既有建筑实施改造时,在不降低原建筑消防安全条件的情况下,可不办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和消防验收备案。工程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依法承担对应的主体责任。

  其他既有建筑实施改造的,改造主体应结合历史保护要求、结构安全、消防安全和活化利用、运营管理等因素,编制消防设计文件,并依法办理消防设计审查和消防验收(或备案)。对满足现行消防规范标准确有困难的,改造主体可委托消防专业研究机构开展火灾风险评估,提出适当措施提升整体消防安全水平,经专家论证后可作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主要依据。

  街区内建筑改建(内部装修)后开办公众聚集场所的,应满足公众聚集场所相关消防安全技术要求。

  第二十条古城内开办的民宿,应满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确定民宿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50号)、《浙江省公安厅关于贯彻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确定民宿的范围和条件的指导意见若干问题的通知》(浙公通字〔2018〕4 号)有关消防安全的要求。

  第二十一条鼓励委托具备从业条件的第三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每年对街区消防安全和日常管理情况做一次消防安全评估。

  第二十二条古城内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价值的建筑在进行保护性修复、开发利用或改变原有使用功能时,应按照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三类,分别落实相应的消防安全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古城内的文物建筑除满足文物部门相关规定外,尚应落实以下消防安全保障措施:

  (一)宜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且宜安装在建筑外部便于取用处(如天井、外墙等)。室内消火栓的布置应保证有2支消防水枪的2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任何部位。有传统彩画、壁画、泥塑等不宜用水扑救的文物建筑内部,不可以设置室内消火栓。

  (二)存在比较大火灾危险且具备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条件的文物建筑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于天花造型有要求的建筑,可选择较为隐蔽的火灾探测装置,降低对原有风貌的影响。

  (四)文物建筑内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气设备,照明光源宜使用冷光源。配电线路应穿金属导管保护,并装设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设置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部位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来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的方法。有电气火灾危险的文物建筑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应传入消防控制室,无消防控制室的,应传入值班室。

  (五)文物建筑应按严重危险级配备灭火器,2层及以上楼层应在醒目位置配置灭火器、逃生绳、防烟面罩和应急手电筒。

  (一)在不影响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应对木柱、楼板、楼梯等可燃构件采取涂刷防火涂料、包覆耐火材料等措施,改善构件燃烧性能。

  (二)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历史建筑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确有困难时应设置轻便消防水龙,其他结构的历史建筑按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执行。室内消火栓宜安装在建筑外部便于取用处(如天井、外墙等),其布置应保证有2支消防水枪的2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任何部位。

  (三)木结构、砖木结构的历史建筑,除不宜用水扑救的场所外,宜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他结构的历史建筑按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执行。建筑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的,可利用市政供水管网设置局部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应采用快速响应洒水喷头,且系统最不利点处洒水喷头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不应低于0.05 Mpa。

  (四)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于天花造型有要求的建筑(如设有彩绘的庙宇、殿堂等),可选择较为隐蔽的火灾探测装置,降低对原有风貌的影响。

  (六)历史建筑内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气设备,照明光源宜使用冷光源。配电线路应穿金属导管保护,并装设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设置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部位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来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的方法。有电气火灾危险的历史建筑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应传入消防控制室,无消防控制室的,应传入值班室。

  (七)历史建筑应按严重危险级配备灭火器,2层及以上楼层应在醒目位置配置灭火器、逃生绳、防烟面罩和应急手电筒。

  (一)在不影响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应对木柱、楼板、楼梯等可燃构件采取涂刷防火涂料、包覆耐火材料等措施,改善构件燃烧性能。

  (二)木结构、砖木结构的传统风貌建筑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其他结构的传统风貌建筑按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执行。室内消火栓宜安装在建筑外部便于取用处(如天井、外墙等),其布置应保证有2支消防水枪的2股充实水柱同时达到任何部位。

  (三)木结构、砖木结构的传统风貌建筑,除不宜用水扑救的场所外,应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他结构的传统风貌建筑按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执行。建筑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的,可利用市政供水管网设置局部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应满足系统最不利点处洒水喷头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不低于0.05 Mpa。

  (四)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对于天花造型有要求的建筑(如设有彩绘的庙宇、殿堂等),可选择较为隐蔽的火灾探测装置,降低对原有风貌的影响。

  (六)传统风貌建筑内禁止违规使用大功率电气设备,照明光源宜使用冷光源。配电线路应穿金属导管保护,并装设短路保护和过负荷保护。设置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部位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来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的方法。有电气火灾危险的传统风貌建筑应设置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报警信息和故障信息应传入消防控制室,无消防控制室的,应传入值班室。

  (七)应按中危险级配备灭火器,在2层及以上楼层醒目位置配置灭火器、逃生绳、防烟面罩和应急手电筒。

  第二十六条街区应定期组织对建筑消防设施来维护保养,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七条建筑消防设施存在严重故障、缺损的,应立即维修、更换,不得擅自断电停运或长期带故障运行;因维修等原因要停用建筑消防设施的,应严格按照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履行内部审批手续,制定应急方案,落实防范措施,并在建筑主要出入口醒目位置公告。维修完成后,应立即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第二十八条室内外消火栓、消防专用水泵接合器、消防取水口、消防救援码头等消防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提示性、警示性标识,消火栓箱、灭火器箱上应张贴使用方法标识。

  第二十九条建筑消防给水设施的管道阀门均应处于正常运行位置,并设置启闭状态标识;对需要保持常开或常闭状态的阀门,应采取铅封、标识等限位措施。

  第三十条文物建筑内严控使用明火。禁止在文物建筑内堆存柴草、木料等易燃可燃物品。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内宜采用无明火厨房;非民居类建筑确需设置明火厨房时,应采用实体砖墙与周边区域进行防火分隔;民居类建筑确需进行明火烹饪时,应采用不燃性材料将烹饪区域与周边区域进行防火分隔。民居类项目改建、修缮时,其烹饪区域要按照明火区域的相关防火规定,做好防火安全措施。鼓励传统民居区居民烹饪区域防火安全改造提升。位于砖木结构建筑内的居民用气户,推广使用民用燃气泄漏报警装置,提高安全用气可靠性。

  第三十一条街区应加强用火、动火安全管理,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用火、动火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用火、动火安全管理责任。

  第三十二条电气焊工、电工、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执行有关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作业现场的消防安全措施。

  (二)电气焊等明火作业前,相关单位和人员应按照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办理动火审批手续,并在建筑主要出入口和作业现场醒目位置张贴公告;

  (三)动火作业现场应清除可燃、易燃物品,配置灭火器材,落实现场监护人和安全措施,在确认无火灾、爆炸危险后方可动火作业;动火作业后应进行现场复查,确保无遗留火种;

  (四)电气线路敷设、电气设施安装和维修,应由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按国家现行标准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

  第三十四条古城内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管理由实施工程单位负责,相关消防责任主体应履行监督责任。

  第三十五条古城的内部装修施工不得擅自改变防火分隔和消防设施,不得擅自降低建筑装修用到的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得擅自减少疏散出口的数量和宽度。

  (三)开展实施工程人员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预案并开展演练;

  (四)在施工现场的重点防火部位或区域,应设置消防安全警示标识,配备消防器材并在醒目位置标明配置情况;施工部位与别的部位之间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保证非施工部位消防设施完好有效;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应及时清洗整理施工垃圾,消除各类火灾隐患;

  (五)局部施工部位确需暂停或者屏蔽使用局部消防设施的,不得影响整体消防设施的使用,同时采取人员监护或视频监控等保护措施加强防范。

  第三十七条施工现场应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有关要求,加强临时用电管理,制定相应技术与组织管理措施,保障正常的供、用电秩序,防范电气火灾。

  第三十八条街区应建立防火巡查、检查制度,确定巡查和检查的人员、部位、内容和频次。

  第三十九条街区应建立火灾隐患整改制度,明确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的程序和所需经费来源、保障措施。

  第四十条街区应明确建筑消防设施和器材巡查部位和内容,每日进行防火巡查,其中文物建筑、出租房屋、民宿、餐饮、娱乐休闲场所等应作为巡查重点;结合实际,组织夜间防火巡查。

  第四十一条防火巡查和检查应如实填写巡查和检查记录,及时纠正消防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对不能当场整改的火灾隐患,应逐级报告,整改后应及时进行复查。巡查检查人员、复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应在巡查和检查记录上签名。

  第四十二条街区应通过在主要出入口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悬挂电子屏、张贴消防宣传挂图以及举办各类消防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公众宣传防火、灭火、应急逃生等常识,重点提示街区火灾危险性、安全疏散路线、灭火器材位置和使用方法。

  第四十三条街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应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应至少包括街区消防安全整体情况、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

  第四十四条应对商户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确保从业人员在职期间至少每年接受1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第四十五条古城应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设城市消防站,距离城市消防站较远、古建筑特别密集区域应加密布设小型消防站。消防站应配置消防车辆和装备,由区消防救援大队实行统一管理。

  第四十六条街区应根据《浙江省社区(居住小区)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浙江省单位微型消防站建设标准》,按照“1分钟响应启动、3分钟到场扑救、5分钟协同作战”的要求建设微型消防站,每个街区三星级微型消防站数量不少于1个。微型消防站应配置与其星级相适应的人员及救援装备器材,位于消防摩托车通道周边的微型消防站应配置消防摩托车,承担水上灭火救援任务的站点,应根据实际的需求配置消防艇、手抬泵、移动式消防炮等水上救援装备器材。

  第四十七条街区应在疏散缓冲区和主要疏散路径附近合理设置救援装备器材前置点。

  第四十八条街区应因地制宜设置多种形式的消防救援通道,并与消防控制室、微型消防站等基础设施连通。

  消防车通道净宽、净高均不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小于9米,不能环通时,应在道路尽头设置12米×12米的回车场。小型消防车通道净宽不应小于3.5米。

  无法设置消防车通道的区域,应利用街巷道路设置消防摩托车通道。二轮消防摩托车通道净宽不应小于2米;三轮、四轮消防摩托车通道净宽不应小于3米。

  靠近水源的区域,应设置水上消防救援通道,并在便于消防艇停靠的位置建设消防救援码头。

  第四十九条街道应根据街区人员分布、火灾危险性和消防重点部位情况,制定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第五十条街道应根据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消防演练方案,报告区消防救援大队,接受相应的业务指导。

  街道应至少每半年组织并且开展1次消防演练,每年与区消防救援大队开展1次联合消防演习,并结合实际逐渐完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第五十一条区消防救援大队应针对古城实际,建立完善火灾处置部门联动体系,制定灭火和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灭火和应急救援作战演练,并定期组织古城火灾综合应急演练。

  第五十二条本方案所称防火分隔区,是指在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内部采用具备一定高度和厚度的墙体,或(和)具备一定宽度的防火隔离带分隔而成的局部街区。

  本方案所称防火隔离带,是指由具备一定宽度的道路、水系或空地等构成的,能在一段时间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街区的分隔空间。

  第五十三条本方案所称公众聚集场所,是指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客运车站候车室、客运码头候船厅、民用机场航站楼、体育场馆、会堂以及公共娱乐场所。其中,公共娱乐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下列室内场所: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演出、放映场所;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保龄球馆、旱冰场、桑拿浴室等营业性健身、休闲场所。

  第五十四条本方案所称文物建筑,是指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古建筑和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建筑物或构筑物。

  本方案所称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

  本方案所称传统风貌建筑,是指除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外,具有一定建成历史,对历史地段整体风貌特征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本方案所称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五十五条本方案所称小型消防站,是指满足《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7)有关要求的消防站。

  本方案所称微型消防站,是以救早、灭小和“三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依托群防群治队伍建立的灭火救援组织单元。

  第五十六条绍兴市域范围内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的消防安全保障,可参照本方案执行。

  第五十七条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试行,有效期2年。若上级主管部门发布与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改造利用消防安全相关的法规、标准,与本方案相关条款冲突的,按相应法规、标准执行。